“各城市政府要鞏固優勢、補齊短板,著力打造唯實惟先、善作善成的信用之城,讓信用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鮮明標識,實現信用建設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國家發展改革委財金司司長陳洪宛14日在第五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 “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經聯通46個部門和境內31個省(區、市),歸集1.6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760億條,成為信用信息‘總樞紐’。‘信用中國’網站信用報告等產品在政府采購、招投標以及政府融資服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網站日查詢量突破2億次。”陳洪宛說。 他表示,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37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信用承諾制,部分辦理時間縮短50%至90%。截至9月末,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已覆蓋除西藏外的境內30個省(區、市),聯通地方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共計199個,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20.8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4.8萬億元。 關于下階段各城市推進信用建設工作,陳洪宛提出了四點希望。 一是加大力度推動政務誠信建設。各城市要主動對“新官不理舊賬”、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政策承諾不兌現等問題進行排查,落實好“信息獲取—失信行為認定—失信懲戒—有效解決—信用修復”的工作閉環,營造穩定、透明、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二是加大力度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質效,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下一步,希望各城市加大統籌力度,有效整合各類融資信用服務平臺資源,健全優化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強信用信息深度開發利用,加快推廣“信易貸”模式,切實提升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大力度推動信用監管,助力企業減負增效。各城市要在現有工作基礎上,不斷完善信用評價模型,精準描繪企業畫像,提升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更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四是加大力度拓展信用便民惠企應用場景。希望各城市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結合工作實際,推進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易+”信用便民惠企應用,將誠信理念滲透進每一名市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