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 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吳小雁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近年來,城市一級政府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信用建設示范區行列中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寶貴的創新經驗,在各地區、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信用建設示范標桿作用。第四批信用示范區呈現出三個新趨勢,示范區評審助推全國城市信用建設水平有效提升。站在新的起點上,示范區應著力企業服務、社會管理、區域合作“三個深度覆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信用能量。 今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發布了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68個城區入選,目前全國共有130個信用示范區,共覆蓋25個省份,持續激發城市信用建設活力。 吳小雁曾全程參與四批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評審工作。她表示,第四批信用示范區呈現“地區分布均衡化、覆蓋區域下沉化、評審效果直觀化”三個新趨勢,營造了“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 “首先是地區分布均衡化——從地區分布看,第四批示范區地域的分布分別為東部58.8%、中部22.1%、西部19.1%,較前三批地區分布更加均衡。東部地區繼續維持領跑態勢,浙江省11個地級市全部獲評信用示范區,實現地級市全覆蓋。”吳小雁說,從覆蓋面看,第四批示范區覆蓋21個省份,與前三批分別覆蓋6個省份、9個省份和13個省份有明顯增長,說明信用建設的相關舉措在更大范圍內落地見效。先后四批次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成為觀察各地區政策舉措落實效果的重要窗口。 吳小雁介紹說,其次是覆蓋區域下沉化——第四批示范區中27個為縣級行政區,占比39.7%,較前三批大幅提升,反映出我國信用建設工作不斷下沉、日漸深入的趨勢。 “第三是評審效果直觀化——信用示范區評審堅持以評促建、以評提質,將信用建設的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的、可量化的指標,為各地開展信用建設工作提供了明確導向。”吳小雁說,比如將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情況納入“一票否決”指標,推動參評城市累計清償無分歧欠款4000筆、金額23.04億元,依金額計,清償率達到80%。 
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吳小雁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言 示范區評審助力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績單”亮眼 吳小雁介紹說,近年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在一系列重點、難點問題方面率先探索突破,助推全國城市信用建設水平有效提升。吳小雁總結認為,這主要呈現出七方面的積極進展。 一是數字化賦能信用建設步入快車道。信用數據是信用建設的重要基礎與核心要素,各示范區在數字化賦能信用建設方面普遍提速。山東諸城建立數字化信用風險防控機制,對全市政務失信行為和經營主體失信行為實現提前預警、提前干預,及時化解風險。浙江嘉興通過“數字小微平臺”,縮小企業融資的邊際成本,實現銀企融資精準對接,覆蓋全量供求信息。 二是信用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強化。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著力構建“信易貸”等信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長效機制,助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各地充分挖掘信用信息價值,促進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比如,北京東城、西城、海淀充分結合企業創新信用領跑行動,與“信易貸”平臺北京站實現深度對接,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定制化服務,推動“信用價值”直達實體經濟。 三是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效能明顯提升。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各地針對不同信用風險探索差異化監管措施。如福建泉州在通用型信用分類體系基礎上,圍繞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探索建立專業型信用風險分類體系。山東龍口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推動“審批+監管+執法+信用”流程再造和多部門業務協同,將企業信用等級與年度監管抽查計劃有機融合,實現分級分類靶向聚焦。 四是信用支撐推動營商環境優化作用凸顯。在示范區創建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城市以信用建設助力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比如,河北秦皇島通過企業遞交信用承諾書,允許建設單位通過“招拍掛”等方式先行辦理“開槽工程”施工許可證,為企業節約時間、降低成本。河南鶴壁探索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的同時,全面告知信息公示、信用修復等內容,實現信用信息“四書同達”,優化信用服務,助力企業安心發展。 五是信用立法先行先試取得突破性進展。信用立法是支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堅實基礎,也是確保信用機制有效落地的根本保障。目前,全國共有25個省級行政區出臺了社會信用地方性法規,為國家層面立法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借鑒參考。從第四批信用示范區看,60個地區所在省級行政區已出臺社會信用地方性法規,4個地區所在省級行政區已形成草案。地方信用立法不僅創設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規則,顯著提高了社會信用的法治化水平,并已成為各地社會信用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程。 六是信用便民惠企效應持續顯現。為樹立信用有價、守信有益的價值導向,各地全方位創新拓展“信易+”應用場景,持續釋放信用紅利。如陜西榆林開發交互式“信用榆林”App,推出20余款便民惠企信用應用場景,建立“政銀企民”四位一體的“智慧信用生態圈”。甘肅蘭州創新性地將信用與重要產品追溯體系相結合,打造“信用+追溯”體系,不僅實現精準監管,也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放心。 七是誠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地積極開展誠信宣傳、評選等活動,大大提升了廣大群眾和經營主體敬畏信用、踐行信用的誠信意識和守信自覺。如四川綿陽開展“誠信產品”、“誠信之星”等評選,營造“知信、守信、用信”的濃厚社會氛圍。江蘇如皋積極開展誠信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五進”活動及信用示范戶、示范村、示范行業等評比活動,強化示范帶動,讓信用理念、信用精神充盈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三個深度覆蓋” 助推城市信用建設再上新臺階 “從2017年,首批信用建設示范區發布到如今第四批示范區確認,信用建設示范區建設已走過七個年頭。這七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先行先試、探索創新,促進信用應用深度擴展、帶動信用建設由點及面、推動信用理念深入人心。”吳小雁說,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未來示范區應更好地對標二十大報告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的要求,著力企業服務、社會管理、區域合作“三個深度覆蓋”,強化信用“三度”,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信用能量。 一是著力向企業發展全流程深度覆蓋,提升企業信用服務力度。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單元,信用的便利查詢、應用與修復,對企業運行發展至關重要。各示范區在信用賦能企業審批事項、市場監管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下一步還應著眼于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各項需求,加強信用信息的整合和貫通應用,實現“信用在身、全程無憂”,將信用應用到企業證照辦理、流程審批等準入準營事項中,應用到金融服務、財產登記等要素保障事項中,應用到繳納稅費、跨境貿易等發展運營事項中,應用到政府合同履約、監管執法等市場秩序維護中,切實讓企業在發展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中感受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便利服務。 二是著力向社會管理全領域深度覆蓋,提升社會信用服務溫度。“無信不立”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信用建設,依靠每一個人,也惠及每一個人。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從“大寫意”進入了“工筆畫”階段,示范區通過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信用應用“小”場景,形成信用體系建設“大”格局。下一步,要讓信用建設嵌入并貫穿社會管理服務的方方面面,突出正向激勵,瞄準人民群眾有感有得,將信用與個人需求、企業關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持續拓展“信易+”應用場景,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信用服務的更多紅利與暖意。 三是著力向跨區域合作全方位深度覆蓋,提升區域信用應用廣度。信用的生命力在于更大范圍內廣泛應用,這是更好挖掘和發揮信用價值的關鍵所在。一些信用示范區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跨區域信用互認、激勵、聯動,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第五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的舉辦地鄭州市,不僅與杭州、天津等城市簽署《十城市信用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還實現與杭州、廈門、海南、寧波四城市實現信用互認互通,為跨區域信用共享做出有益探索。下一步,應適時擴大信用信息共享區域范圍,探索制定區域一體的信用建設應用標準,為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助力區域間發展合作、監管合作、執法合作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