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分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行,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發布第五份《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2025)》,首次將連續多年開展的年度中國網絡誠信十件大事納入《報告》,并正式發布。 2024年中國網絡誠信十件大事通過大數據采集和算法識別等技術方式,遴選出7萬余條新聞線索,經初篩初評、征求意見、專家評審等環節,選出綜合反映2024年我國網絡誠信建設發展狀況的十件大事,涵蓋從中央到地方、從宏觀到微觀、從正面引導與規范發展等多個維度,包含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網絡暴力信息治理、網絡反不正當競爭、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全文如下: 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新部署新要求,為深化網絡誠信建設提供政策依據和方向指引。 二、《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公布的反網絡暴力專門立法,明確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需履行主體責任,健全用戶注冊、賬號管理等制度,將涉網絡暴力信息違法違規情形記入用戶信用記錄,開啟網絡暴力信息治理法治化新篇章。 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性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明確網絡平臺責任,強化監護人監督引導職責,推動多主體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四、《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正式施行,明確要求經營者遵循誠信原則開展網絡經營,詳細列舉刷單炒信、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強化對違規行為懲處,提高失信成本,追究相應法律責任,有力震懾網絡失信行為,有力規范網絡市場競爭秩序。 五、《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聯合懲戒辦法》正式施行,將懲戒對象納入“電信網絡詐騙”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并公示,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等信用懲戒措施,進一步推動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打擊治理工作向縱深發展。 六、中央網信辦深入開展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集中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打擊違法信息外鏈、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網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亂象、生成合成內容標識等亂象,切實維護網民權益,積極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實施,針對網絡交易場景中新型消費糾紛,細化平臺責任、強化經營者義務,明確禁止“大數據殺熟”“虛假促銷”“強制搭售”等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標志著我國網絡消費領域法治化、規范化邁出重要一步。 八、全球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權案判決生效,有力震懾人工智能濫用導致的網絡失信行為,廣州互聯網法院生效一起生成式AI服務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判決,判決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在著作權保護方面的法律責任,劃定法律邊界,提高公眾網絡誠信意識和版權保護意識。 九、國家發展改革委強化“信用中國”網站信用修復“一網通辦”功能,積極構建覆蓋各類信用主體的協同修復機制,首批將“安全生產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等4類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信息的信用修復納入“一網通辦”范圍。截至2024年底,累計為52余萬家信用主體完成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156萬余條。 十、“第三方測評誠信自律同盟”在京成立,這是國內第三方測評領域建立的首個公益性、行業性自律協作機制,標志著行業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治理體系正式形成,助力營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與網絡生態環境,有力推動形成協同共治網絡誠信新局面。 |